交通建设报:为冬奥会打造中国首例高山滑雪场



发布时间:2019-12-17   
吾名
2019-12-17

北京冬奥会延庆核心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正在北京市延庆区西北部小海坨山上如火如荼地进行。2022年,这里将承办北京冬奥会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多项极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比赛项目。   

一公局集团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团队承担着8条比赛雪道、15条技术雪道、2条拖牵雪道和2条回奥运村雪道以及造雪工程等13项施工任务。其中,比赛雪道全长6573米,技术雪道全长10619米。这是中国首例高山滑雪场,国内没有任何施工规范标准可循。   

目前,冬奥会工程建设已进入攻坚阶段。一线人员激扬的精神风貌、施工现场火热的工作氛围、标准美观的建设环境,折射出中交建设者打造奥运品质示范工程的匠心。   

亮品牌 大山深处“内销”土石方   

经过前期的勘察,项目最大的难题就是土石方运输。根据图纸计算,8条赛道和15条技术雪道需要挖方60万方,填方31万方,多余出来的土方就算运输到最近的小张家口消纳场,也需要两三年的工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考察时“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嘱咐历历在耳,消纳土石方对于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建设来说迫在眉睫。   

业主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了多次图纸会审。最终,由一公局集团项目团队提出的“将平缓的雪道准备区延长几米,小幅度改变开始区和结束区的坡度,减少土石方开挖量”的方案得到了业主肯定。   

为了不影响比赛效果,保证雪道宽度和长度不变,只在雪道起始位置进行了坡度5%以内微调。项目团队为了更“保险”,邀请专业滑雪运动员和雪场建设者前来指导,他们表示小范围的微调不会对滑雪体验造成任何影响。项目将优化方案上报业主,并获得了国际雪联的批准,将土石方挖方、填方均变为45万方,做到了挖填平衡。多余的土石方全部由“外运”变成了“内销”,节约了工期,减少费用近2400万元。   

勇攻坚主动出击展现中交担当   

小海坨山最高海拔2198米,最大坡度近70%,中间几条曲折而下的竞速赛道,将进行冬奥会滑降、超级大回转、大回转、回转等比赛项目。赛道两边各有热身赛道,中间穿插的是技术道路。项目主要特点是“四大一多”,即山区施工难度大、工期关门压力大、国际影响大、全新领域挑战大及动态设计确定因素多。   

项目团队充分发挥央企施工经验丰富的优势,从成本、工期、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紧紧抓住动态设计施工这一契机,从工程实际出发,认真琢磨业主的需求,提前谋划,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展现出公司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做好动态设计施工,每次国际雪联高山赛道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来到现场考察时,项目团队都会将汇报内容做成一块长1米、宽0.5米的折叠展板,以图形呈现在展板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向鲁西讲解原设计与优化设计的对比图示,全力做好沟通工作。   

“想得早,干得快!设计的动态调整对我们团队来说反而是机遇,”在谈到设计优化经过的时候,项目总工李旭阳说,“我们牢牢抓住了这个机遇,在这个舞台上最大限度的展现了中国交建的担当与实力。2022年看冬奥会高山滑雪比赛的时候,我们会更加骄傲!”   

不怕险乱石沟壑打通运输“生命线”   

高山滑雪项目以较强的观赏性和速度感被称作“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小海坨山山势险峻,是北京市第二高峰,雪道起点与终点之间高差达到948米,地质环境复杂。   

建设伊始,小海陀山还是从未开垦的“处女地”,密林乱石交错,寸步难行,材料运输最初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背、马驮。随着施工的深入,山下大量的设备必须运上山,山上渣石也需要送下山。项目团队把矿石运输技术应用到高山施工中,设计优化货索、爬山虎等运输机械,利用多种方式,组成运输“生命线”。   

项目副经理范承祥回忆说:“要想顺利施工,首先必须从施工平台修建一条通往山上施工区的‘之’字形便道,运送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和物资上山。一侧是悬崖,一侧是树木,地势危险,我们要在只有10到25米宽的狭小空间内修建山坡便道。施工人员24小时作业,用挖掘机小心翼翼地挖掘,经过90天的艰难努力,终于打通了施工便道。”   

浇筑D2平行回转赛道挡墙混凝土,又遇到了“拦路虎”。因山势陡峭,罐车无法将成品混凝土运送到山上,只能先将干拌料运送到山上平台区,再用强制拌合机加水拌合,然后用铲车一方一方地将混凝土端送到浇筑点。4000方混凝土,4000次的坡路来回运输,4台铲车连续30多天日夜作战,终于浇筑完成了第一个节点工程。   

“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求,我和管段技术员日日夜夜奋战在施工一线,紧盯现场人员机械调配与施工质量。虽然很累,但满满的荣誉感冲击着我们每一个参建者的内心。”项目副经理李跃亮感慨道。   

精勘测密林丛中开辟超级“冬奥战场”   

小海陀山没有实测数据,测量就好比工程施工的“眼睛”,来不得半点马虎。   

2017年11月底的小海坨山,气温低至零下35摄氏度,风力达到8级以上。建设者们羽绒服再套军大衣,就算穿上棉裤护膝,依然感到刺骨的寒冷。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下,测量班连续工作13个昼夜,最终完成了200米样板段建设的精测任务。然而,测量班与这个“冬奥超级工程”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每一次上山,测量队员的双肩包里除了测量仪,还塞着干粮和矿泉水,因为一上山就是一整天,保温杯里的热水也变成了冰水。山上没有信号,大家只能保持距离,相互联系靠吼叫。山路崎岖泥泞,地面枯叶杂草覆盖,一不小心脚就可能陷入石缝中。测量班每天来回步行,仅在路上就要花费6个多小时。   

“天天爬山,膝盖磨损严重,身体疲惫,回来还要加班整理数据,那时候晚上10点下班都是早的。”测量班梁博文回忆说。话中虽有苦涩,可是梁博文和测量班组的成员们都为能够参与冬奥工程的建设感到分外自豪。   

总面积高达23万平方米的雪道,近3000个测量布点,测量班一步一步反复实地勘测和精确验算,为开辟“冬奥战场”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支持。   

2019年新年前夕,奋战在施工一线的建设者们接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频连线慰问。“就觉得眼睛热热的,我们做的事情,值!”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大家感觉像做梦一样。2019年国庆节,CCTV10播出了《中国建设者》纪录片之助力冬奥,纪录片讲述一公局集团建设者如何助力冬奥,打造这座承载着华夏儿女冰雪梦的滑雪场奇迹,向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交建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和创新形象。   

站在海拔1482米的高山滑雪比赛竞技结束区,抬头仰望,条条雪道犹如流淌的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而下。2022年冬奥延庆赛区是建设周期最短、建设难度最大、建设标准最高的滑雪比赛项目。建成之后,这里将是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是国内唯一符合冬奥会标准的赛道。届时,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顶级滑雪运动员将汇集小海陀山顶,一展风采。(朱耔葳 高丹 唐思平 纪红军  



作者:吾名   来源:中交一公局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
中交一公局集团